10 行代码,实现手写数字识别
识别手写的阿拉伯数字,对于人类来说十分简单,但是对于程序来说还是有些复杂的。
不过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普及,使用10几行代码,实现一个能够识别手写数字的程序,并不是一件难事。这是因为有太多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拿来直接用,比如tensorflow、caffe,在python下都有现成的安装包,写一个识别数字的程序,10几行代码足够了。
然而我想做的,是不借助任何第三方的库,从零开始,完全自己实现一个这样的程序。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自己动手实现,才能深入了解机器学习的原理。
1 模型实现
1.1 原理
熟悉神经网络回归算法的,可以略过这一节了。
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,决定使用回归算法。首先下载了著名的MNIST数据集,这个数据集有60000个训练样本,和10000个测试样本。每个数字图片都是28*28的灰度图片,所以输入可以认为是一个28*28的矩阵,也可以认为是一个28*28=784个像素值。
这里定义一个模型用于判断一个图片数字,每个模型包括每个输入的权重,加一个截距,最后再做个归一。模型的表达式:
Out5= sigmoid(X0*W0+ X1*W1+……X783*W783+bias)
X0到X783是784个输入,W0到W783是784个权重,bias是一个常量。sigmoid函数可以将较大范围的数挤压到(0,1)区间内,也就是归一。
例如我们用这一组权重和bias来判断数字5,期望当图片是5时输出是1,当不是5时输出是0。然后训练的过程就是根据每个样本的输入,计算Out5的值和正确值(0或1)的差距,然后根据这个差距,调整权重和bias。转换一下公式,就是在努力使得(Out5-正确值)接近于0,即所谓损失最小。
同理,10个数字就要有10套模型,每个判断不同的数字。训练好以后,一个图片来了,用这10套模型进行计算,哪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更接近于1,就认为这个图片是哪个数字。
1.2 训练
按照上面的思路,使用集算器的SPL(结构化处理语言)来编码实现:
A |
B |
C |
|
1 |
=file("train-imgs.btx").cursor@bi() |
||
2 |
>x=[],wei=[],bia=[],v=0.0625,cnt=0 |
||
3 |
for 10 |
>wei.insert(0,[to(28*28).(0)]), bia.insert(0,0.01) |
|
4 |
for 50000 |
>label=A1.fetch(1)(1) |
|
5 |
>y=to(10).(0), y(label+1)=1,x=[] |
||
6 |
>x.insert(0,A1.fetch(28*28)) |
>x=x.(~/255) |
|
7 |
=wei.(~**x).(~.sum()) ++ bia |
||
8 |
=B7.(1/(1+exp(-~))) |
||
9 |
=(B8--y)**(B8.(1-~))**B8 |
||
10 |
for 10 |
>wei(B10)=wei(B10)--x.(~*v*B9(B10)), bia(B10)=bia(B10) - v*B9(B10) |
|
11 |
>file("MNIST模型.btx").export@b(wei), file("MNIST模型.btx").export@ba(bia) |
不用再找了,训练模型的所有代码都在这里了,没有用到任何第三方库,下面解析一下:
A1,用游标导入MNIST训练样本,这个是我转换过的格式,可以被集算器直接访问;
A2,定义变量:输入x,权重wei,训练速度v,等;
A3,B3,初始化10组模型(每组是784个权重+1个bias);
A4,循环取5万个样本进行训练,10模型同时训练;
B4,取出来label,即这个图片是几;
B5,计算正确的10个输出,保存到变量y;
B6,取出来这个图片的28*28个像素点作为输入,C6把每个输入除以255,这是为了归一化;
B7,计算X0*W0+ X1*W1+……X783*W783+bias
B8,计算sigmoid(B7)
B9,计算B8的偏导,或者叫梯度;
B10,C10,根据B9的值,循环调整10个模型的参数;
A11,训练完毕,把模型保存到文件。
1.3 测试
测试一下这个模型的成功率吧,用 SPL 写了一个测试程序:
A |
B |
C |
|
1 |
=file("MNIST模型.btx").cursor@bi() |
=[0,1,2,3,4,5,6,7,8,9] |
|
2 |
>wei=A1.fetch(10),bia=A1.fetch(10) |
||
3 |
>cnt=0 |
||
4 |
=file("test-imgs.btx").cursor@bi() |
||
5 |
for 10000 |
>label=A4.fetch(1)(1) |
|
6 |
>x=[] |
||
7 |
>x.insert(0,A4.fetch(28*28)) |
>x=x.(~/255) |
|
8 |
=wei.(~**x).(~.sum()) ++ bia |
||
9 |
=B8.(round(1/(1+exp(-~)), 2)) |
||
10 |
=B9.pmax() |
||
11 |
if label==B1(B10) |
>cnt=cnt+1 |
|
12 |
=A1.close() |
||
13 |
=output(cnt/100) |
运行测试,正确率达到了91.1%,我对这个结果是很满意的,毕竟这只是一个单层模型,我用TensorFlow的单层模型得到的正确率也是91%多一点。下面解析一下代码:
A1,导入模型文件;
A2,把模型提取到变量里;
A3,计数器初始化(用于计算成功率);
A4,导入MNIST测试样本,这个文件格式是我转换过的;
A5,循环取1万个样本进行测试;
B5,取出来label;
B6,清空输入;
B7,取出来这个图片的28*28个像素点作为输入,每个输入除以255,这是为了归一化;
B8,计算X0*W0+ X1*W1+……X783*W783+bias
B9,计算sigmoid(B7)
B10,得到最大值,即最可能的那个数字;
B11,判断正确测计数器加一;
A12,A13,测试结束,关闭文件,输出正确率。
1.4 优化
这里要说的优化并不是继续提高正确率,而是提升训练的速度。想提高正确率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这几个手段:
1. 加一个卷积层;
2. 学习速度不要用固定值,而是随着训练次数递减;
3. 权重的初始值不要使用全零,使用正态分布;
我认为单纯追求正确率的意义不大,因为MNIST数据集有些图片本身就有问题,即使人工也不一定能知道写的是数字几。我用集算器显示了几张出错的图片,都是书写十分不规范的,下面这个图片很难看出来是2。
下面说重点,要提高训练速度,可以使用并行或集群。使用SPL语言实现并行很简单,只要使用fork关键字,把上面的代码稍加处理就可以了。
A |
B |
C |
D |
|
1 |
=file("train-imgs.btx").cursor@bi() |
|||
2 |
>x=[],wei=[],bia=[],v=0.0625,cnt=0 |
>mode=to(0,9) |
||
3 |
>wei=to(28*28).(0) |
|||
4 |
fork mode |
=A1.cursor() |
||
5 |
for 50000 |
>label=B4.fetch(1)(1) |
>y=1,x=[] |
|
6 |
if label!=A4 |
>y=0 |
||
7 |
>x.insert(0,B4.fetch(28*28)) |
>x=x.(~/255) |
||
8 |
=(wei**x).sum() + bia |
|||
9 |
=1/(1+exp(-C8)) |
|||
10 |
=(C9-y)*((1-C9))*C9 |
|||
11 |
>wei=wei--x.(~*v*C10), bia=bia- v*C10 |
|||
12 |
return wei,bia |
|||
13 |
=movefile(file("MNIST模型.btx")) |
|||
14 |
for 10 |
>file("MNIST模型.btx").export@ba([A4(A15)(1)]) |
||
15 |
for 10 |
>file("MNIST模型.btx").export@ba([A4(A16)(2)]) |
使用了并行之后,训练的时间减少差不多一半,而代码并没有做太多修改。
2 为什么是 SPL 语言?
使用SPL语言在初期可能会有点不适应,用得多了会觉得越来越方便:
1. 支持集合运算,比如例子里用到的784个输入和784个权重的乘法,直接写一个**就可以了,如果使用Java或者C,还要自己实现。
2. 数据的输入输出很方便,可以方便地对文件读写。
3. 调试太方便了,所有变量都直观可见,这一点比python要好用。
4. 可以单步计算,有了改动不用从头重来,Java和C做不到这一点,python虽然可以但也不方便,集算器只要点中相应格执行就可以了。
5. 实现并行和集群很方便,不需要太多的开发工作量。
6. 支持调用和被调用。集算器可以调用第三方java库,Java也可以调用集算器的代码,例如上面的代码就可以被Java调用,实现一个自动填验证码的功能。
这样的编程语言,用在数学计算上,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。
英文版